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文苑  >  校友文苑

《京工人》是母校联系校友的纽带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20   

  供稿:孙连山校友

  

    我于1958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1963年毕业离校,在校期间正赶上我国科学技术攀尖端年代,国防工业院校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1960年暑假后,京工原有的枪、炮以及弹药部分相关常规武器专业并入太原机械学院,完整的导弹体系配套专业迅速在京工建立起来。随着这个变化,在校五年中我所学专业经历了三次改变:一二年级为机械二系“引信专业”,这是基础理论课阶段,课程设置侧重机械专业基础理论;三四年级为自动控制系“导弹弹上电气设备及地面发射电气系统专业”,除学习新的专业基础课程外,数学又补上“贝塞尔函数”、“拉普拉斯变换”等基础理论;五年级为“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专业”,一年内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五年学习中安排我们进行了工艺、工厂、部队和毕业等多次实习。
    京工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为京工诞生于延安,所以在政治思想教育上,把弘扬延安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讲革命传统,传唱“抗大校歌”(并被选用为“京工校歌”)和“三八作风歌”(歌词颂扬抗大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革命歌曲。延安精神深入京工人心,这种精神的精髓是“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


    我所在的班级是个“团结互助,积极上进”的集体。入学时我们班(4582班)有40多人。这个班有四个特点:成员——高中毕业生(以下称:普通生)和调干生各占一半;年龄——大小相差十多岁;政治——共产党党员近二十人,入学伊始党支部就建在班上;文化基础——普通生和调干生文化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调干生原来的学历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小学程度,后来经短短的四年速成中学教育突击学完高中课程,知识掌握的并不牢靠。从入学开始同学就结成了“一帮一”的对子。普通生在学习上帮助调干生,起着“助教”的作用。调干生有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其中我们班先后两任党支部书记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入学前已经是科、处级干部了。调干生在政治思想上成熟,看问题全面,处理问题冷静,他们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在政治思想上帮助普通生进步,在生活上体贴、关心普通生。调干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刻苦的学习精神,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打动、激励着普通生。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生学习更加努力,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在校期间许多普通生加入了党组织。在校五年虽然专业经历两次变化,毕业时班级编号改为21582班,人数减为24人,但是成员结构和特点没变,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积极上进”的班风。
    在母校五年我们学习生活在这样优越的氛围中,使我们在科技理论和工作技能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我们在思想政治和生活作风上打下坚实基础。


    至今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在校五年的经历我终生不忘。2003年以来《京工人》(原《北理工校友》)刊物曾刊登过我的三篇回忆文章,抒发我对母校领导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感谢之情,对在校学习生活的怀念之意。我熟悉在校时的京工,知道我校在多项学科教学水平名列前茅,科研成果、学生学习刻苦、成绩突出,我为就读京工而自豪。离校后我关注母校的信息,对媒体上有关北理工(京工)的新闻报道必读必看。退休后第二年(2000年)是我们毕业37年,借60周年校庆之机,我们班组织唯一一次大型聚会,17名同学偕夫人(还有一个小孙女)从成都、绵阳、兰州、西安、洛阳、上海、南京等地赶来,在北京逗留一周,除用一天时间参加校庆活动外,其他时间组织座谈和游览。这次活动后,我与校友办建立起联系,从此不断收到母校寄来的《京工人》(原《北理工校友》)。每收到刊物后,我全本一篇不落的阅读,渴望了解母校和校友动态。对刊登的校党代会、校代会、校庆以及开学、毕业典礼时,校领导的讲话读的最认真细致,从中了解母校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规划。与母校师生共享取得成果的喜悦,期盼母校实现发展远景。对母校制定的“2020年将学校建成亚洲一流理工大学的近期目标;2040年将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长远目标”规划最感兴趣,看到了北理工人的雄心壮志,为此受到振奋和鼓舞。从校刊看到近年来母校有了大规模发展:建成良乡校区、珠海等地多所分校、筹备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已经得到教育部正式批准、建成国防科技园区楼群,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的。校刊报道校友分会在国内外纷纷建立,扩大了母校影响和知名度。分会组织了各项活动,对团结交流起着一定作用。母校不断组织在事业上成功的校友返校做报告,还利用假期组织在校师生赴各地走访校友,报道校友的奋斗经历、成功经验、对在校学生的寄语,读后了解了一些校友的动态,他们的成功同样为我们这些老校友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经验体会同样为我们这些老校友起到了交流和启发作用。

 

  这些年来不断收到《京工人》校刊,使我们保持了与母校的联系,校刊成为我们与母校联系的纽带,读后受益匪浅,我们感谢编辑部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作者简介

  孙连山 高级工程师,1938年9月生,1963年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专业毕业(21582班),分配到空军第一研究所(现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装备研究所)入伍,从事航空武器研究工作。在位工作36年,参加过31项课题和任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1987年出席全军英模代表会议、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6月批准退休。2009年1月移交北京市丰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十九休养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