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延安根】三次迁移,四地辗转,造就在战争中成长壮大的“工专”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05-13   

供稿:亚洲365  编辑:校友工作志愿者 冯玲


——杨述贤校友:“工专”往事

文章节选自《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史料》之“工专”往事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旧址

 

   我曾在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工专”)先后学习、工作过多年。学校辗转张家口、暖泉、柏岭、井陉四地,在战火连天的日子里,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作为“工专”历史发展建设的众多见证人之一,回顾当年,往事依依。
   为了适应边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它的办学宗旨是为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建设新中国近代工业服务。解放区的教育,向来是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是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的教育;是因时间、空间而有所不同的教育。当时,边区政府任命边区军工局副局长刘再生同志为校长,陈琅环同志为副校长。
  一所新型工业技术学校就此诞生,随后多次在《晋察冀日报》登载招生简章。

 


   不久,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途经张家口。但为战火所迫,受阻滞留。随即,由副院长恽子强率领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和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根据恽子强同志的建议,仍定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后的学校,校长由恽子强同志担任。这所由两校合并而成的“工专”,就是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

 

学校合并的文件和对校长恽子强的任命文件

 

   在张家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编制、定编逐步完善。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全校教职员工全力以赴。老师认真备课教书,学生努力学习。不少干部一身二任,既做行政管理工作,又兼教书育人等教学工作。总之,建校初期虽繁忙紧张,但仍然井然有序。
   教书育人为其办学特点。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整治治理校园环境,在旧校址的基础上,扩建了教室、宿舍,购置了图书、仪器,新建了化学实验室、制图室和修械厂。

学生做实验

 

   学校领导还十分重视体育活动,修正了篮球场、网球场、俱乐部和礼堂,为师生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条件。
   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开展班组球类比赛、歌咏联欢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为了改善师生的饮食生活条件,“工专”建有豆腐房、养猪场等设施。“工专”办学环境、校容面貌焕然一新,好一派新气象展现在师生面前。
   恽校长以及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工专”这一群体而言,高于一切的要求,莫过于革命的需要;对于每一个具体个人而言,莫过于一切服从于党的安排。所以“工专”的宗旨是革命需要高于一切,个人服从组织,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各班、组除订有报纸阅读外,还设有政治课等。全校结合时事政治形势,邀请有关人员到校作形势报告,如邀请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办的《解放三日刊》编辑部成员于光远同志来校作报告。
   “工专”在张家口的短短几个月,学校建设的规模和取得的成就十分令人惊喜。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日渐完善;拥有了教材参考书,以及来自京津一带和延安、张宣地区的教师,包括外语教师;建设了实验室、实习工厂等。此时,在校学生近200人,教职工达50、60人。
   1946年,根据边区政府的指示,“工专”离开张家口,迁移至河北暖泉。同年,又从暖泉迁移至河北省柏岭村。“工专”在这里全面整顿,重新组织,得以将学校由战时动荡状态转为正常教学活动。 —面学习,一面生产,半工半读。师生团结一致,度过了最为艰苦、 最为困难的时期。
   1947年1月,学校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原“工专”改为该院的预科。在这里,“工专”师生发扬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设法生产自给,坚持办学。种植蔬菜,做鞋,染布, 用草造纸,尽力减少边区人民的负担。生活虽然困难,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充实饱满,节节向上。
   同年,朱德总司令在柏岭村附近召集了一次会,听取了兵工部门的汇报,还指示要把学校好好地办下去。朱总司令还亲切地接见了“工专”代表王甲纲同志,这就又给了我们“工专”克服困难、努力办学的巨大力量。
   为了活跃生活,各班组织歌咏、球类等文体比赛。各班经常出板报、壁报,开展时事政治评介、思想心得交流,以期加强同学对时事政治、军事动态的关心。通过学习具体而生动的前方战士的英雄战斗事迹,提高并增强“工专”师生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今天想起柏岭生活,让人回味无穷,那种生活充满着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气象。”杨述贤校友回忆道。

 

献给恽子强同志的锦旗

工专迁移路线图


 

   1947年12月,学校搬迁到井陉煤矿矿区,学校被命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校长由王甲纲担任。师生在王校长的领导下,迎来了新的任务,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时学校规模扩大了,学员和老师数量均有增长,还开办了干部班和普通班,同时,还为井陉煤矿开办了“工人夜校”。
   1948年9月,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和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
   “工专”时期办学的整个过程结束了。近三年间,“工专”师生坚持办学,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为国家建设做了巨大贡献!
   光阴荏苒,世事沧桑。“工专”往事已成为半个多世纪前的轶事,岁月也将我从一名风华正茂的少年变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是那时的记忆,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非但没有磨灭,反而变得更加清晰。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1999年原工专校友回访母校

(图片来源于校史馆、《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史料》、网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