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走访校友

王永仲校友:北理工的光芒,照耀我砥砺前行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09-27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新闻网  编辑:校友工作志愿者   吴 月

【编者按】

  这是一场不寻常的捐赠仪式,古稀之年依然奋斗不辍的共和国光学专家王永仲教授,用一份倾注31年心血的“作品”在母校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

  2017年1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校友、中国著名的光学工程专家王永仲教授向母校捐赠仪式举行,王永仲将“天宫二号伴星红外鱼眼相机”所拍摄的首批红外图像捐赠母校。作为这台相机的主任设计师,王永仲献给母校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献上北理工学子的一份答卷,献上北理工人忠诚国家使命的赤诚之心。

  

王永仲校友

 

  一台“神”相机,为中国打造 “巡天之眼”

  2016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遨游太空,完成了一系列空间试验,并成功释放了一颗伴随卫星,成为中国航天新突破。而就在这颗伴星上,装置着这样一台红外仿生鱼眼相机,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它被誉为“天”“神”保护神。

  由王永仲主持研制的红外仿生鱼眼相机肩负特别使命,在太空自主完成关键性能的在轨验证后,首度在“天宫2号”与“神舟11号”交会对接及组合飞行中公开亮相,继而传回了多种急需的重要信息和清晰红外图像。

  这台“神”相机被誉为中国的“巡天之眼”,它创造了航天领域的多个国际“首例”“首次”:首例长波红外鱼眼镜头(中国发明专利,比美国早2年),首例长波红外仿生鱼眼侦测系统(中国发明专利)首登天基平台,首次自主实现关键性能的在轨验证,首次在轨对己方航天器做全状态监测,首次把红外仿生鱼眼技术用于空间侦察,首次实现“单机180°无盲区凝视”巡天,首次传回急需的包容半球空域的天基侦测信息和清晰的天地一体化长波红外(LWIR)图像。

  “虽然外形与普通相机相差无几,但其视角为180度(即凝视2π立体角),覆盖半球空域,不但能够检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飞船组合体在轨运行的状况,还能检测组合体上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专家团队评价道,“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对航天器进行全状态检测,以前都是地对空远程检测,现在给伴星安装了红外鱼眼相机,就能够实现空对空检测,对我国航天器空间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一腔报国情,矢志军工北理品格闪光辉

  回想当初首次步入工作岗位的情景,王永仲清晰记得,是“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毕业生”的名号作为敲门砖为他敲开了613研究所的大门。之后,王永仲曾经到兵器5618厂、国防科技大学、军械工程学院工作。他提到,作为一位“京工人”,他始终铭记学校给予的“为国家国防事业作贡献”的教诲,并始终认真践行。

  王永仲常说,“党和人民把我这个无知的农村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我理所当然应该报效祖国。”

  秉持这一理念,他满腔报国志,5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苦干在生产、教学、科研第一线。

  奉献国防科技事业,本身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但在王永仲身上却看不到年龄的限制。王永仲作为中国光学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虽已进入花甲之年,但面对国家要求和自身使命,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勇挑重任。

  “天宫-2”红外鱼眼相机巡天的出色表现,使这项中国发明成为“神”相机的事实已被广泛公认,但“造神”之路的艰辛却不为人知。单说之前三代样机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和多次失败,就可谓“好事多磨”。为了“神”相机在2016年9月15日的“一步登天”,王永仲校友所亲历的辛酸苦涩更是“不堪回首”。他曾为样机试验而两次工伤骨折。为赶上“921工程”的立项,当时年近古稀的他拄拐坚持出差、加班、奔走答辩和做外场试验,饱受两年多的“皮肉之苦”仍乐此不疲。

  回想这段艰辛历程,王永仲含笑说了一个字“值!”

 

  一条科研路,厚植根基铸就学术大家

  这台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世界首台空间大视场鱼眼光学镜头相机获得成功的背后,凝结着王永仲历时31年的科研心血。

  王永仲于1944年生于湖南澧县,1967年、1981年先后从北京工业学院(分别就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是我国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批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

  直到今日,王永仲依然清晰记得1962年入学的首堂教学课。主讲教师登上讲台就给这些面庞青涩的新生讲道:

  “咱院注重强化基础和培养能力,你们的教学课按理科要求安排教学,总课时多且周授课量大。”

  “我当时懵懂不解,但毕业后通过工作实践逐渐领悟到母校‘强基础’的良苦用心。”

  王永仲回忆到。

  1981年12月到国防科大报到,当即受命两个月后分别为物理系三年级和二年级同学主讲《激光技术》和《专业英语》。拿到教材就懵了——前者,自己都没读过;后者是英文原版《近代物理》。一个多月要备好两门陌生课谈何容易!

  “多亏在母校打下较好的数理和光学专业基础,尤其是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知识;还有母校自1964年开设俄语快班给我创造的提前选修英语的机会,加之研究生期间的英语学习,我按期开课并获一致好评,自此收获国防科大、全军和国家教学奖励,还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全军2人)。工作实践中收获的荣誉充分肯定了母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

  “回想申报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无一不倚重新颖的数理方案而获准立项;而我主持完成的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成果,乃至‘天宫2号’红外鱼眼相机,更是都以与众不同的数学思维为创新亮点——此类亮点的‘能量’就是在母校就读本科时持续3年的高密度数学课知识,外加研究生首年5门数学课的‘充电’”。王永仲扎根母校国防军工人才培养的沃土,不断汲取营养,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红色国防工程师”。

 

  一片赤诚心,忠于使命就是交给母校最好的答卷

  2016年9月,北京航天城,在经历了一分一秒漫长而焦急的等待之后,第一幅清晰的天地一体红外图像映入王永仲眼帘。此刻,这位之前从未研制过航天装备、心中充满忐忑的老教授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他反复端详这首批来自太空且每幅都涵盖半球空域(2πsr)的红外鱼眼图像——层次分明,信息丰富,紧缺急需,王永仲精心的保存起来这批首图。

  首图珍贵,虽然只是技术验证中的过程资料,并无机密可言,却见证了中国光学工程研究的一次突破。获知王永仲珍藏有首图后,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提出愿意永久珍藏这些堪称“世界第一”的珍贵影像资料。

  而在王永仲的心中,早已对他的“得意之作”有了打算,那就是将它们捐赠给自己学习、生活过7年的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以表达自己对于母校辛勤培育的感恩之情,希望这批图片能激励更多的学子投入国防事业,为母校争光,为祖国效力。

  

  捐赠现场

  捐赠会被王永仲心怀母校的真挚情感贯穿始终。当常务副校长杨宾把“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奖牌颁发给王永仲时,他以一个庄重的军礼回敬全场,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王永仲深情回忆,50多年前,从他踏进京工校园报到之际,便为自己成为“京工人”感到自豪。母校的声誉为他创造了从军报国的良机,母校传承的延安精神鼓舞他攻坚克难的斗志,母校的培育给予他主持国家多项重大科研任务的底气和能力。“我所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光华科技基金奖、国家863先进个人奖以及‘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乃至中央军委主席签署的‘褒奖显著功绩’的记功通令等诸多殊荣,无不凝聚着母校师长辛勤的汗水,它们都只因有北理工之‘光’辐照的激励才闪烁。”

  “北理工的光芒,照耀我砥砺前行!”王永仲的一席话道出了奋战在航天一线的校友浓浓的“北理情”。他们用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倾注在执着追求的“航天梦”中,续写着北理工人在共和国航天史上的一段段佳话,编织着“中国梦”中属于北理工人的一份贡献。

  2017年1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校友、中国著名的光学工程专家王永仲教授将“天宫二号伴星红外鱼眼相机”所拍摄的首批红外图像捐赠母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