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校友风采】有机会去看“长征一号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老学长!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05-05   

文章来源于i北理
【编者按】日前,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在位于青岛的海军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大家都可以前去一睹风采。当大家参观感叹于其伟大之处时,也请不要忘记它的总设计师,我理校友——彭士禄老学长!
  据悉,目前“长征一号”核潜艇对外开放的区域有中层的鱼雷舱、指挥舱、前辅机舱、反应堆舱、后辅机舱、主机舱和尾舱7个舱室。

 
鱼雷舱
  鱼雷舱是第一个舱室,两侧排列整齐的架子是鱼雷架,靠近艇艏的位置是鱼雷发射管,分为上下两排,共六枚。

指挥舱
  指挥舱是上下舰桥的地方,直径不到一米的垂直空间里,艇员要在4秒内完成下滑动作。指挥室里有计程仪、雷达、水声通信机等。这里是全艇的“中枢神经”,舰长室、机要室等都在这一舱,控制潜艇的深度、发布指令都在这一层。

  在指挥室内,还有一个楼梯,可以爬到舰桥上,这是潜艇的上层指挥室,从外面看就是潜艇突出的那一部分。这里有海图室、潜望镜、潜艇雷达侦查设备、水声通信机等。
 
前辅机舱
  前辅机舱里有残抛装置,艇员的生活垃圾经压实抛出艇外。此外,还有冷藏室和厨房,每天要出满足艇上100多人的用餐食物。

 

反应堆舱
  反应堆舱是核潜艇的心脏,提供持续可控的核动力能源。正常情况下,辐射防护水平是安全的。每艘艇上都有专职剂量兵,对可能存在辐射的舱室进行测量。

 
后辅机舱
  后辅机舱里有汽轮发电机、造水机等大型设备。汽轮发电机能将热能转化成电能,造水机可以为潜艇用汽设备提供软水。
在潜艇出航期间,饮用水保障供给,但生活用水限量供应。长航出海时不能洗澡,每人洗脸、刷牙每天等供给一茶缸水,到航行后期饮用水也是每天定时供应。舱内还有潜水服、防辐射服。这都是一些应急装备。 
主机舱
  主机舱通过蒸汽轮机带动轴系,为航行提供动力。舱室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舵轮,实现前进或后退。舵轮上方的指示表,可以看到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

尾舱
  尾舱里有应急发电机,保证潜艇在主动力装置操纵失效时仍能继续进行水下航行。随后,在爬上一个和进舱时类似的扶梯和出舱口,就从潜艇内出来了。

“长征一号”核潜艇简介

  “长征一号”核潜艇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1968年11月,“长征一号”核潜艇开工建造,舷号401,并于1970年12月26日出厂下水。401艇,国内称为091型,国外称为“汉”级。它排水量5000吨,主尺寸长100米、宽11米,吃水8.5米。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6月的一天,一份外军情报被放在了聂荣臻元帅的办公桌上。其中一个新奇的名字引起了聂帅的注意:“鹦鹉螺”。这艘跟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那艘神奇潜艇同名的,是美国刚刚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几天后,一份聂帅亲自撰写的《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被送到了中南海。仅过了两天,中共中央对开展核潜艇研制工作予以批准。这样的国家大事、这样神速的审批,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搞核潜艇,不仅是将帅们的高瞻远瞩,更是党和国家的迫切需求。
  1959年国庆节,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提出,希望苏联在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工作上给予帮助。核动力专家、后来的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回忆,赫鲁晓夫的回答,让中国科研人员深刻领会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感觉。
  彭士禄:赫鲁晓夫回答,核潜艇你们不要搞,你们搞不了。他建议我们搞联合舰队,我的舰队到你这里来,大家共用嘛,我有不就是你有了嘛。毛主席就生气了。
  毛泽东当时就回答赫鲁晓夫:“要是这样,你们把中国所有海岸线都拿去好了,我们总要有自己的舰队。”不久,一句名言便传遍了全国和全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提到了这个关键词:二次打击。
  彭士禄:我们陆地上的导弹不管活动的也好固定的也好,卫星一看就知道了,人家一清二楚。人家第一次打击把你导弹基地都摧毁怎么办?但是核潜艇属于第二次打击。战争发生了,它潜到水底下几个月不出来,找个水深的地方发射导弹过去。沉下去,他找不到你。
 也就是说,与其说核潜艇是一个战士,不如说它是一名刺客。当国家遭遇侵略、反击手段已经在敌人的第一波攻击中被摧毁时,核潜艇这个行踪诡秘的刺客,将默默地从海洋深处最出其不意的地方发动反击,甚至是核反击。二次核打击能力,正是一个有核国家具备有效、成熟的核威慑力的标志。它最大的意义不是反击,而是以此为威慑,震慑敌人,使得敌人不敢轻易对我发动攻击。


北理工校友彭士禄:俯首甘为孺子牛

  彭士禄,广东汕尾市海丰人,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

  1943年被派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开始时他连三角函数sin、 cos 都不懂,但经过刻苦学习,成绩很快提高。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198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为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解决了核潜艇研制生产中许多重大技术关键难题。但当别人提到“潜艇核动力之父”的字眼时,他却连连摆手:“‘潜艇核动力之父’这个名号不该安在我头上。”“我就是一个螺丝钉。”
  1971年,我国核潜艇首航。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用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一段“从无到有”的核动力传奇,为中国人扬了眉,吐了气。
  除了造核潜艇,彭士禄的另一项伟大工作便是建造核电站。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泰山核电站的设计方案就是彭士禄提出和制定的。他经常说,他这一辈子做了两件事: 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在彭士禄的家里,他最喜欢的一个摆件是别人送给他的“垦荒牛”,他夫人说:“他属牛,对事业也像牛一样勤奋。”他女儿说:“爸爸的眼睛是‘斜下视’。从来不向上看,像垦荒牛,只知道干活,还有点犟脾气。”是的,就是这头老黄牛在研制中国核潜艇这条道路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最终犁开了一片又一片的丰沃土地,收获了丰厚的果实。他是新中国真正的“孺子牛”。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归宿是万里炎黄,
以中国红之名征战四方。

  正如《中国海军核潜艇之歌》歌词里写的: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我们有钢铁的身躯,从深海发出雷霆!让敌人彻底毁灭,在暴风与烈火中……
  这不仅是中国核潜艇兵的宣誓,更是中国核潜艇对国家、对你我的意义。

  文章部分来自科普中国和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