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叶选宁告别仪式今日在广州举行 千人送别 传奇将军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6-07-14   

  今天上午10点,新中国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我校1960级校友叶选宁告别会在广州银河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叶选宁曾用名“岳枫”,广东梅县雁洋人。1938年9月出生于香港,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叶选宁酷爱书法,早年习颜、柳,后喜行草书,行书以宋四家为依托,草书主要研习怀素、张旭、鲜于枢、毛泽东书法。
  在父亲叶剑英眼中,他是最让父亲骄傲的孩子;在儿时伙伴的眼中,他聪明、仗义、乐观,看问题相当透彻。

  领导人及亲朋好友送来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送花圈。同时,海军、空军、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赠送花圈。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亲朋好友以及群众,也前来送叶选宁最后一程。

  礼堂中,哀乐低回。前来吊唁的人们表情凝重,有人望着叶老的遗体静静啜泣,有人在和叶老的亲人握手时忍不住哭出声来。
  元勋后人怀念叶选宁
  罗瑞卿之子、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罗箭:
  我和叶选宁从小是同学,尽管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就各奔东西,但对于叶选宁,我一直觉得他很聪明。在101中学上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很好。叶选宁和我们一样,从小在革命队伍中长大,受父母的熏陶很多。
  陈毅之子、新四军研究会会长 陈昊苏:
  惊悉选宁大哥去世,不胜哀悼,向你们致以诚挚慰问。选宁大哥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军队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团结我们这些革命后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我们深刻影响和巨大帮助,让我们大家永难忘怀。我们纪念选宁大哥,将团结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周围,为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奋斗,争取更大的胜利。
悼 诗
——陈昊苏
报国矢忠忆选宁,
振军交友共谈兵。
人民为大春秋奠,
改革当先日月明。
  陈赓之子、八路军研究会会长陈知建:
  叶大哥是我们这些人里年纪最大的,今年79岁了。我父亲和叶帅相识于黄埔军校,此后一直有很深的交情,叶大哥的母亲和我们是湖南老乡,和我们家关系也非常好,叶大哥从小就带着我玩儿,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大哥,我最听他的话。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我们想不通的事情到他那里都能找到答案。同时,他一点架子都没有,跟弟兄们关系都很好。叶大哥在老家生活了很多年,毕业后,一直在作战部队工作,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的一只胳膊废了,但从来没有见他因此垂头丧气过,一直很乐观。
  朱德外孙刘健:
  选宁是我的长辈,我尊称他为叔叔,因为爷爷与叶帅同为云南讲武堂毕业,且为世交。我眼中的叶选宁叔叔非常睿智,这表现在他遵父命足智多谋地与“四人帮”开展斗争,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他继承了老帅父亲的遗风,谦虚谨慎,热爱党、祖国和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深得同志及亲朋好友之赞誉。选宁叔叔一路走好!


叶将军自述——我的晴耕雨读
叶选宁
  11个月大时,母亲将我送回湖南湘乡荷塘乡外公家抚养,起名“曾庆馨”。受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我的小学学历可谓支离破碎,先后就读于湘乡荷塘乡王家祠堂小学、曾氏星冈公祠由是小学、长沙广益附小、幼幼小学、修业小学、省立一师附小,后考入长沙市明德中学。
  11岁从长沙到北京,直接考入师大附中、一O一中学,完整地读完了初一至高三年级。1956年7月,应征入伍,公派到军委大连俄专,学习俄文,准备派到乌克兰哈尔科夫炮兵雷达工程学院学习,1957年政治风云变幻,不适合再去苏联学习,随即奉派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因病转学,毕业于同属国防科工委系统的北京工业学院。历任学员、陆军地对地导弹某部三排副排长、空军二炮独立第七营三排副排长,伤右臂之后,改任驻厂军代表,广州警备区作训处副处长、副参谋长,空军联络部副部长,总政联络部副部长、部长,2009年退休。

 

  1岁抓周,抓了支毛笔。3岁开始,老外婆(母亲的奶奶)就教我写字。老外婆仙逝后,外公教我写习颜体,但我自己喜欢柳体,故小时候总是写不好。长大成人以后,开始喜欢颜体,可惜外公早已不在。我的舅父曾宪柱继续成为我的写字老师。我妈妈的一家,无论男女老幼,都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我也喜欢写字,希望自己的字能写好。没有什么章法,喜欢什么字就临什么字,不断地写。
  31岁,伤右臂,功能全失。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41岁得启功先生、何海霞、黄苗子、黄永玉、贾震、亚明、宋文治、唐云、王大山等大师们的鼓励:仅余一臂亦可练字,从头来过,此其一。
  写到五六十岁,找到一些感觉,开始喜欢草字了。喜欢毛主席的字,喜欢怀素的字。由此,对于张旭、张芝、张弼、鲜于枢,凡是草的都喜欢。此外,还喜欢隶书,特别是《石门颂》,但写得很少,不成气候。本人写字多是抄古人的,见到好的、喜欢的,都抄百遍以上,坚持写到今天。用笔用羊毫长锋,安徽泾县出产的“冰肌玉骨”,因为毛锋柔软,迫使用笔者悬腕悬肘,不得有丝毫懈怠。古人写字如怀素等人都是用狼毫,后人用羊毫长锋写出狼毫的遒劲笔意,就不得不在运笔上痛下苦功了。 60岁后,正是自己感觉有些心得的时候。73岁大病一场,鬼门关上一游,视力日差,腰腿也渐力不从心,字又写不出来了,又要从头来过,此其二。
  出一本“习字”,办个展,算是交份作业,拿出来请大家批评,也是对鼓励、帮助、教导我的师长、老友无尽的怀念、感激和谢忱。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