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微电影《爸爸妈妈的橡树》致敬北理工1958届学长伉俪!致敬军工人!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03-02   

  依据北京理工大学1958届校友于正心、陈豪的故事改编的微电影《爸爸妈妈的橡树》讲述了老一代军工人投身国防工业发展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兵工科研工作者的心路历程,片中见证军工爱情的“两棵橡树”感动了无数观众,荣获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一等奖。


  见到报社的记者后,82岁的于正心、陈豪夫妇拿出事先写好的个人简历,字里行间,是两位兵工科研工作者的心路历程。这对老夫妇毕业于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青春岁月里扎根边疆,为国防事业奉献了全部身心,是北重集团火炮装备发展史的亲历者。

  1958年,于正心、陈豪成为北京工业学院火炮自动控制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成绩优秀的他们可以留校任教或到研究院所工作,但447厂(北重集团的军工厂代号)的招工计划改变了二人的人生。听到招工人员说“包头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兵工厂”的消息后,他们觉得这是报效祖国、实现人生理想的好机会,于是把“去包头”列为毕业分配的第一志愿。

  当年10月的一天,从包头站下火车,坐在毛驴车上,陈豪第一次感受满目风沙的包头,深刻体会到现实的“骨感”,那时的包头没有老师口中描绘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的却只是“风沙漫天石乱走”。女性的敏感告诉她,这真是个艰苦的地方!那时,工厂刚投入生产,千头万绪,下车第二天,大学生们就投入忙碌的工作。

    “1958年之前,我国高空的‘天窗’是打开的!”为了保卫共和国的领空、提升我国军工实力,刚进厂的他们就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研制100毫米高射炮。

    试制工作量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我国枪炮工业史上是空前的。即使面对再多的艰难困苦,一个坚定的念头还是在于正心的心底扎了根:“没有先进设备,即使手工打磨,也要在戈壁滩上造出我们自己的大炮!”凭着这股韧劲,于正心和工友们奇迹般攻克了火炮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1959年10月1日,在建国十周年之际,447厂生产的32门100毫米高炮排列成整齐的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作为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大型综合性兵工企业成功“亮剑”,掀开了新中国兵器工业建设的新篇章。

  在长期共同工作中,于正心、陈豪结成革命伴侣,夫唱妇随。

    1984年,工厂决定试制高膛压火炮,于正心受命担任项目总工程师。由于时间紧迫,工厂提出“零件不落地”式生产,仅用时数月就完成样炮试制,12月赴京参加反坦克武器陈列和操作表演。随后,项目被列为国家科研重点、合成集团军装备、国庆40周年受阅和合同制试点项目,手握“四道金牌”。

    该项目实现了我国火炮制造从低膛压向高膛压技术的提升,并培养锻炼了一批军工技术骨干,447厂(1985年工厂改为“国营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自此进入自行火炮生产和总装单位。1991年,项目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北重集团和整个包头市的科技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于正心作为科研项目代表,赴人民大会堂领奖。

    谈起447厂研发的火炮,于老如数家珍: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一举击落U-2高空侦察机;66式双57毫米舰炮在西沙海战中击沉击伤多艘敌舰,为海军“小艇打大舰”立下汗马功劳……

    “能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参与项目研制工作,为国防发展作出贡献,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虽时隔多年,回忆此事时,老人仍满怀自豪。

    退休后,于正心、陈豪被工厂返聘,发挥余热。老人说,他们有两大夙愿,一是看到工厂拥有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二是健康地工作50年,如今都已实现,感觉生命特别充实。当初来包时,同行者20多人,如今多已天各一方,但他们对当初的选择无悔。

    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以于正心、陈豪等老一辈兵工人为原型的包头系列城市微电影《鹿城记忆》之《爸爸妈妈的橡树》带着我们穿越尘封的时光,致敬那激情燃烧的兵工岁月。
    在此向献身祖国国防事业,为国家军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校友们致敬!感谢你们付出的心血,为母校争得的荣誉!你们是母校的骄傲!
(文章节选自《解放军报》《包头日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