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文苑  >  校友文苑

一朝京工人,两代京工情——北理工之家的故事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11-28   

  来源:党委宣传部 马瑶   编辑:校友工作志愿者

 

  编者按

  清清的延河水,抚育我茁壮成长;

  悠悠的岁月长,磨练我意志如钢;

  团结勤奋,为祖国和平播撒希望;

  求实创新,为中华富强造就栋梁……

  

  一曲婉转悠扬的《北京理工大学校歌》,道出了数代北理工人的家国情怀,串联了他们在京工校园的共同记忆。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北理工之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跨域半个余世纪的光阴,他们在北理工的学习经历成就了他们的家庭,奠定了事业的发展基础,他们的人生中写下了北理工的精彩笔触。

  

  金婚伉俪的校园回忆

  

  1961年,在水塘、小树林、苞米地围绕的校园里,在炉渣垫起的校内马路上,赵生俊和张静方踏入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门,就读于光电学院42611班。

  “我数理化成绩好,我们四系专业是偏重理科的,就把我录取了”,张静方说。“高中毕业时,我可以保送到第四军医大学,但励志学兵器的我不想学医,深厚的军工基础吸引我报考了北理工”,赵生俊回忆。

  北理工的军工氛围,让两位青年人感到名不虚传。“军用光学仪器的诞生可是用很多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过去的指挥员拿起望远镜,光反射到镜面上,敌人的子弹马上就打来了!所以,在前面加装个保护玻璃,玻璃有个斜角,对方看到反光的时候,不是正好对着人的。”将光学物镜与红色故事相结合,这是教员为同学讲授的一课。

  京工的求学生活有着工科学校的严谨,有着诸如学生都有固定教室,专业书不允许拿出教室,每晚9:30准时拉闸熄灯等规定,但是校园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她是学校兵乓球队的,我是学校足球队的,因为在体育方面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接触的更多一些,她聪明伶俐,很多优秀的品质吸引了我,毕业了同时留校,我俩的关系就‘露馅’了”,赵生俊分享与张静方的校园爱情。

 

  “学知识到肚里,日后为国家效力”

  

    严肃活泼的北理工校园氛围不仅促成了赵生俊、张静方夫妇的家庭,砥砺品行,更成就了他们的学业与事业。

  “巾帼不让须眉”,张静方是北理工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在科研道路上,母校的于美文教授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是于老师教的最后一届本科生,也是咱们国家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等于老师聘博导等了4年,为了与她的‘第二次握手’,我没有选择出国留学”,张静方回忆。

  “于老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我职业发展指引了方向,在她身上体现的北理工人低调质朴、求实创新的品质,不计个人名利,一心为事业为国家的精神,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张静方说。

  求学时代,“学知识到肚里,日后为国家效力”的种子,便根植在赵生俊、张静方夫妇的心中。

  上世纪90年代,张静方赴美访学。“当时的美国市场上,所有的电器几乎都是日本制造,而超市里廉价商品却来自中国。我很受刺激,认为强国就要走发展实业的道路,知识不能待在象牙塔里,一定要变成生产力,我们要把外国人的钱赚回来。”

  后排左二为赵生俊校友,后排右一为张静方校友

  美国之行成为张静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走出象牙塔,作为特殊引进人才调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系统。

  在总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团队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光学防伪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的银行卡和人民币,同时带出了一支年轻的能打硬仗的队伍。张静方是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后继有人有成果是她退休后最大的欣慰。

 

  第一代的工业外贸北理工人

  时光辗转到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浸润着大江南北。放眼全球,中外国际贸易日趋常态。

  这一年,北理工开设了工业外贸专业炙手可热,工科优势结合对外贸易,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始终是学校的使命。这一年,赵俊生和张静方的儿子赵东辉以高考北京市前100名的成绩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就读于这个新专业103881班,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同班同学,也是之后成为他的妻子,以优异成绩保送入学的吕敬。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打小就对北理工很有感情,一直感到一种京工的召唤。我高考的成绩非常好,可以说是任何学校的任何专业都能考上。但是出于对北理工的感情,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我最终报考了北理工。”赵东辉说。

  相比60年代,80年代的校园面貌可谓焕然一新,校园生活也丰富了许多。

  在理工院校,工贸专业的学生体现了不同凡响的风格,不仅性格偏外向,班里的28名同学都广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赵东辉的身影活跃在校学生会、系学生会、通讯社和各类比赛中。吕敬凭借英语优势,成为校广播站英语广播的主力。

  “北理工人做事情比较有计划、逻辑性强,不张扬、不浮夸,他的身上继既体现了理工精神,又有文科生的气息。上学时他成绩非常好,但比较爱玩,我却很爱学习,吃完饭就去教室学习,他就过去找我,硬要坐旁边,我们就一起学习。”吕敬分享他和赵东辉的故事。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低调、务实、不奢华,这是初见赵东辉、吕敬夫妇留给记者的印象。

  “我从小侵染在学校的氛围中,深知北理工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宣传,更不能给自己扬名立万。自我有记忆起,父母亲这一辈的学校老师们都没有挣钱、升官的概念,他们乐于奉献、甘于隐姓埋名。这种精神根植在每一个北理工人的心中,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我而言,依旧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赵东辉说。

  1992年,赵东辉夫妇毕业,乘着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工业外贸综合型人才大有作为,顺应社会潮流在各自的行业中做出业绩。毕业后进入五矿集团公司工作的赵东辉,从进出口贸易业务做起,现在已经担任五矿集团南非第一铬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敬毕业后进入中国建材及设备进出口公司从事进口贸易工作,27岁就成为国家建材局系统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之后赴香港工作派驻香港,28岁便担任建材进出口公司香港分公司总经理一职,立足自身岗位,为国家进出口贸易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北理工的基因也开始在这个家庭的第三代开始萌芽,赵东辉的小女儿目前就读于北理工附中,在她的身上,红色教育是耳濡目染亦是言传身教。

  “爷爷在学生时代是班长,他非常优秀也很爱国,他把爱国主义思想传给了我的父母,又传承给了我。在我们家,大家都懂得服务国家的重要性,也鼓励我长大后报效祖国。”

 

  一朝京工人,

  难舍京工情。

  

  赵生俊一家是千千万万个北理工校友家庭的缩影,关于他们的理想与奋斗,有着说不完的北理工故事……“延安根、军工魂”不仅贯穿着北理工的历史与未来,也融进了一个个北理工人的人生。

  

  延水长长,

  岁月昭昭,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北理工人阔步向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