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走访校友

梁晋阳校友: 做工程的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11-21   

  来源:光电学院       编辑 :校友工作志愿者

  编者按

  2017年11月1日,第三届北京理工大学“特立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在学校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顺利开幕。徐青松、龚萧、梁晋阳、燕鑫、裴鑫岩、杨雷、岳裕丰、岳夫永8名校友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从澳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沙特、澳大利亚等地回到母校,参加这场学术的饕餮盛宴!校友会办公室邀请这些青年学者座谈,聆听了他们的成长心声。今天推出光电学院2003级本科、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INRS)助理教授、应用计算成像实验室(LACI)主任梁晋阳校友关于北理工学习生活、出国深造经历以及学术研究经验和建议,与校友们分享。

  梁晋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随和、颇具亲和力。采访中,他始终带着谦和的微笑,将他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

  “四系(光电学院)老师们的课都上的非常好。比如教物理光学的周雅老师,教应用光学的李林老师。”梁晋阳清楚地记得教过他的每一位老师。大二下学期,他对一些专业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他从事相关研究的基础。 

  他至今仍记得当时上课的地方。在1号楼上过高数、机械制图;在信息楼、2号楼、6号楼、7号楼都上过课。“那时候条件要艰苦些,但是却可以让人安心学习。当然,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校外靠信息楼这边的南门烤翅”。

  “上学的时候,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到教室,背单词到第一节课开始,这样坚持了四年。我觉得既然要出国,就要把GRE、托福考好,但是又不能把专业课的知识丢了,不要落下任何一节课。”

  梁晋阳有两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对于老师的建议会认真对待。老师若建议做一遍,他甚至会做两遍,熟能生巧;

  第二,喜欢写总结。通过写总结可以把整本书或者整门课联系起来,做到真正理解。

  在谈到出国的学习和生活时,梁晋阳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北理工的校友,这是到哪儿都困扰他的事情,因为经常会落单,有一种没有归属的孤独感。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再到西雅图、多伦多都有校友分会。“现在的校友资源整合得很好,对即将出国的学生是莫大的帮助,因为不会再有找不到组织的感觉。”

  关于出国,梁晋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关注GRE和托福的同时,也要做好科研。他说,“学生不仅要提高科研能力、发挥科研潜力,还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非常重要。你注意细节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注意细节一定会出问题。”

  

  工科的学生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一般。“如果是同等优秀程度的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印度人在美国人眼里,经常是印度人看上去更优秀,因为印度人更善于表达,善于包装。虽然大家水平相当,但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让你从一堆人中Stand out。希望学弟学妹们要敢于表达自己,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怕出错。”

  因此,他建议可以效仿国外大学建立ECC(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Center)。这一机构主要针对工科的学生,纠正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这对于学生们还是很有帮助的。

  梁晋阳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超快成像,简单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相机,可以抓拍光的传播轨迹;

  二是光声显微镜

  三是高精度激光脉冲和光束整形

  他耐心地解答了这三方面的研究是如何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

  “我做东西喜欢做到极致,比如说速度做到最快,或者精度做到最好。做工程的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谈到母校,梁晋阳说,多年来和北理工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这次回来和学院的老师们也聊了很多,很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北理工做一些贡献。比如在国际项目的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因为我是四系(光电学院)出去的,我知道四系的学生基础打得很好,肯定有潜力。希望今后能多从北理工招学生。”

  

  对学生的建议和期待

  他对学弟学妹们说道:“大学时间很宝贵,所以一定不要浪费,多学习,多跟老师做科研。大学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出去之后会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都是从大学开始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做就一定要好好做,如果失掉了好奇心那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最后,梁晋阳说:“我在大学时除了学习没有别的什么追求,我的经历要是做榜样总觉得差了点儿,但如果有像我这样想出国深造并在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我的经历可以告诉他们的是:大学有很多种尝试,想做什么就好好做。”

  

  校友简介

  梁晋阳,光电学院2003级本科校友,现任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INRS)助理教授,应用计算成像实验室(LACI)主任。现阶段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研发新型计算光学系统并将其应用在物理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他已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封面故事)、Science Advances和Optica并获得两项美国专利。2012年至今,他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