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理工大学校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走访校友

延安根 | 严沛然:艰苦奋斗创业——记北方大学工学院的生产活动

访问次数:    更新时间:2017-11-21   

  【编者按】

  1946年4月,北方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工学院”)成立,主要培养有关发展边区经济和军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才,其办学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八年抗战的艰苦战斗和消耗,边区的物质技术条件越发贫乏,军民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工学院的师生们用才智和辛勤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他们攻坚克难、不计辛劳,从仅仅温饱,到自给自足,再到可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创造出一个个作用实在的成果。今天小编带来了北方大学工学院教员、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原副院长严沛然校友的回忆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北方大学工学院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程吧!

  

  边区的物质技术条件贫乏,军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对此大家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很知足。每个月按制度发的生活费,尽管单薄些,也足够大家凑和吃穿了。

 

  北方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工学院”)的领导们思考着如何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大家补充点“油水”和热量,让大家逢时过节能改善几次生活,也可添置些必要的教学设施。当年所谓“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主要的办法就是 “机关生产”。工学院在各兄弟学院之间生活能相对“富裕”,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生产搞得略好一些。回忆当年生活,不能不想起几位在生产活动中埋头作贡献的好同志来。他们是“老黄牛”和“无名英雄”。

  

  1947年初,工学院搬到长治,不久就迁到李村,后再迁故漳。军工部的领导很关怀工学院的工作,经常给予支持和指导。那时我在军工部参加水压机设计研制项目。赖际发政委在听过陈唯实同志的汇报后,派孔繁勤同志到工学院担任总务科长的工作,挑起了机关生产的重担。除此而外,学校建起了化工实习厂,用大麻子油生产甘油作为硝化甘油(“油甜炸药”)的原料,开始了另一项机关生产。

  

  孔繁勤同志当时已是超过四十五岁左右的老同志。但他一到学校就像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一样,立即投入了筹备机关生产的繁重工作中。他决定搞运输,并且亲自承担了跑运输的重任。钻山沟、下平川、风餐露宿,千方百计为大家改善一点生活。

  

  他还承担着院里繁重的“当家”任务,他总是把吃穿供给安排得十分妥当,从不使任何师生员工生活上感到有匮乏,更不要说有任何差错了。

 

  他们跑运输的辛苦和劳累,真不知比我们在校工作学习的要辛苦多少倍。他们就这样年年月月为大家辛勤劳累, “家业”不断积累,大伙的生活也在改善。可是他们却从不计较是否有人褒奖,是否有人感谢他们的劳动,他们永远埋着头为人民服务!

  

  在军工部的支持下,钱晋、张平凡同志开始了在工学院筹建化工实习厂的工作。钱晋同志负责技术,张平凡同志负责行政业务。

  

  他们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调査研究。对于工艺流程、原料和产品的供需渠道以及成本、资金流转等问题都做到了胸有成竹,一切都是自力更生,从头开始。

  

  他们实事求是,尽量节约,不避因陋就简,但又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尤其是对作为军工原料的产品——甘油更是十分严格地执行质量管理。至于副产品肥皂,因为是由钙皂加工生产而成,质量上和优质的家用肥皂还存在差距。但在当时解放区的集市上,家用肥皂已经是稀缺的东西,价格也较昂贵。工学院的小化工厂能生产肥皂,而且低价出售。这件事很快在老乡们中间产生了一些小轰动,纷纷说:“故漳的工学院能做洋胰(肥皂),又便宜又好使,他们可能哩。”就这样,工学院的化工厂创造了财富,产品甘油和肥皂都倍受欢迎,师生也改善了生活。

  

  钱晋和张平凡同志既要参与生产劳动,又要负责产品的质量,关注原料来源到产品销路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工学院化工厂从建厂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 但当年那种艰苦奋斗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这些在工学院工作生活过的人们心里,难以磨灭。

  

  除了搞运输和建化工厂而外,工学院的课余劳动生产活动也十分丰富。学校十分注重给群众办实事好事(助耕、文化学习、担水扫院子等),因此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得到了群众很大的支持帮助。

  

  师生们从村里借了几块菜地在课余时间种菜,自给自足的生活当然别有滋味,对于改善伙食也不无小补。刘舒、郭冰、关大立老师等还自发地开展了纺线、发豆芽等生产活动。说来也怪,我照着老师传授的“工艺艺程”搞过多次小规模试验,但却次次以失败吿终。杜学海同志经常为大家发豆芽,改善伙食。

  

  伙房的曹徳章、李大贵等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建立了豆腐房和猪圈。同学们轮流参加劳动,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随时补助了大伙的伙食。

  

  最后要说到我们的合作社,这是工学院年龄最大的老大姐 ——陈新乾教授的爱人曾竹君同志一手提倡、扶助起来的。师生员工们把手头节余的零钱集起来交给竹君同志,在村里办起这所小合作社。社里卖些大家需要的日用品、文具杂货。老大姐每天悉心为人民服务。

  

  为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院师生员工们想尽了办法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贸、工、农、副,什么都干。 大家的共同心愿是贡献自己的一切,埋头苦干,不争得失!如今想起这些党的优秀战士当年的战斗生活,除了悼念以外,更多的是对我们有鼓励鞭策的作用。

  

  严沛然简介

  严沛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曾任北方大学工学院教员,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

来源: